正义反腐网·《反腐廉政月刊》杂志社综合讯:(公民记者程敏报道)去年以来,官方推动大规模消费品“以旧换新”的补贴政策,试图拉动内需。近期,26个省份公开的2024年度审计报告显示,有六省份存在骗补及违规使用的国补资金,总额超过1亿元(人民币,下同)。
▲图为推动大规模消费品“以旧换新”(图片来源:资料图)
据《第一财经》9月9日报道,近期26个省份审计部门公开当地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,该媒体记者梳理发现,其中6个省份存在骗补及违规使用的国补资金,总额超过1亿元。
湖南审计报告称,汽车置换、农机报废更新等领域补贴资金被骗取或违规使用,涉及金额约9373万元。
黑龙江审计报告显示,13个县部分经销商通过以旧顶新、更换铭牌等方式使用旧机具、样机、劣质农机等骗取补贴资金。个别生产企业伙同4个县12家经销商,以零元购机诱惑农户或与农户串通编造虚假购机流水等手段,虚假销售劣质打捆机骗取补贴资金。
重庆审计报告称,部分以旧换新补贴被骗取套取或政策执行不严。2个区3家经销商,其参与以旧换新补贴活动的少数家电商品在活动期间涨价,影响政策执行效果;8个区15家经销商通过虚构家居交易、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方式,协助顾客获得或骗取套取以旧换新补贴93.08万元。
河北审计报告称,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,未按标准或重复补贴152万元,涉及石家庄、沧州、邢台等9市。个别地方家电承办企业临时提价,某市3家家电企业活动期间销售价格、备案价格均高于近3-5个月的销售价格。
山东审计报告显示,抽查发现,因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,向报废不符合补贴政策要求的货车、中型载客汽车、新能源车的67名消费者,违规发放汽车置换更新等补贴68.62万元。
甘肃审计报告称,少数民营企业虚假销售,骗取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资金。
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商务厅显示,部分商家存在“先涨价后补贴”行为,通过恶意涨价让本该消费者全额享受的国家补贴大打折扣,影响了群众获得感,不利于以旧换新行动的实施开展。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价格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以来,已累计立案查处不按规定明码标价、价格欺诈、价格串通等违法案件76起。
2024年3月,官方启动了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项目,主要靠地方政府推动,但收效甚微。今年8月开始,财政部从特别国债中拨出约1500亿元用于家用电器、汽车、电动自行车和其它商品的以旧换新。
▲广州国补换新加码(图片来源:网络)
“以旧换新”类似寅吃卯粮,今年提前消费耐用品,会降低未来几年在耐用品上的预期支出。
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曝料,2024年“以旧换新”补贴政策出台后,电商平台和实体店的商品价格突然涨价,补贴后的价格与补贴前差别不大,有的甚至更贵。商家借机“薅补贴的羊毛”,更严重的是“骗补”“套补”。
▲图表·漫画“以旧换新”(图片来源:新华社图表)
据官方数据,2024年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资金总规模为3000亿元左右,而今年这一额度增至5000亿元。
财经评论人士萧易今年4月在撰文表示,中国经济的本质问题是供需失衡。供给过剩源于投资驱动增长模式,产业政策长期补贴企业,刺激企业供给扩张;而需求不足则因收入分配失衡,财政和国企集中过多收入,导致个人所得不足,家庭购买力下降。解决此矛盾应削减财政对产业补贴,并提高个人收入比重以刺激内需。但官方政策反其道而行之。其中,官方称今年将“以旧换新”补贴规模从2024年的1,500亿元提高至3,000亿元。口号喊得响亮,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。同时该政策边际回落现象日益显著、后续乏力。